必一·运动(B-Sports)官方网站注册送超大礼包。

体育双减周报:政策落地与校园体育新动向

2025-10-03 momo119655 364

随着“双减”政策持续深化,体育教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抓手。本周聚焦政策动态、校园实践及社会反响,梳理体育领域减负增效的新进展,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的校园体育生态图景。

体育双减周报:政策落地与校园体育新动向

一、政策深度解析:从“双减”到“双增”的进阶之路

1. 教育部发布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“双增”目标

近日,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印发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明确提出“双增”要求:一是增加学生校内体育锻炼时间,确保每天1小时以上;二是增加课外体育培训机会,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服务供给。《通知》还强调,要将体育纳入中考改革核心内容,逐步提高分值占比,引导学校、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。

图1:教育部官网发布的《通知》截图(来源:教育部官方网站)

2. 地方政策加速落地,浙江、广东率先试点“体育课表制”

为响应国家号召,多地出台细化方案。浙江省教育厅推出“体育课表制”,要求中小学校将体育课纳入刚性课程管理,严禁挤占挪用;广东省则提出“校园体育三年行动计划”,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省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全覆盖,并建立“校际体育联盟”机制,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分配。这些举措标志着“双减”向体育领域的纵深推进,从“减负”转向“提质”。

二、校园体育新气象:课程创新与实践突破

1. 特色体育课程百花齐放,传统项目焕发新生

各地学校积极探索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,打破“唯分数论”的传统思维。例如:

  •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设“非遗体育”课程,将抖空竹、踢毽子等传统项目与现代体育结合,让学生在传承文化中锻炼体魄;
  • 上海浦东中学推行“体育+科技”融合教学,利用智能手环监测学生运动数据,通过APP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,提升锻炼科学性;
  • 成都实验小学打造“户外课堂”,每周安排半天时间组织学生徒步、攀岩,培养耐力和团队协作能力。

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,更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,让“爱运动、会运动”成为校园新风尚。

体育双减周报:政策落地与校园体育新动向

2. 课后服务升级,体育成“刚需选项”

“双减”后,课后服务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延伸。据统计,全国超80%的中小学已将体育类课程纳入课后服务菜单,其中篮球、足球、羽毛球最受欢迎。以杭州学军小学为例,该校开设20余种体育社团,包括击剑、高尔夫等小众项目,由专业教练指导,学生参与率达95%以上。家长普遍反映:“孩子以前放学就宅家玩游戏,现在主动要求去参加篮球训练,体质明显变好了。”

图2:杭州学军小学学生在课后服务中进行击剑训练(拍摄者:张明)

三、专家视角:体育是“双减”的“压舱石”

1.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健:体育赋能全面发展

王健指出,“双减”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,而体育恰恰是连接身体与心理的桥梁。“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,更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抗压能力。”他建议,学校应避免将体育异化为“应试工具”,而是通过趣味化、生活化的设计,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、锤炼品格。

2.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振明:警惕“形式主义”风险

尽管成效显著,但毛振明提醒,需警惕体育教育中的“形式主义”。“有些学校为了应付检查,只注重表面活动,缺乏系统规划。”他呼吁,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体育课程的督导评估,确保“真运动、真锻炼”落到实处,而非流于形式。

四、学生心声:运动让我更自信

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分享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真实感受:

  • 李阳(初二学生):“以前我是个‘书呆子’,自从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,不仅体重下降了10斤,上课注意力也更集中了。上次运动会我拿了800米冠军,同学们都夸我厉害!”
  • 王悦(小学五年级):“我最喜欢学校的花样跳绳课,老师教我们编花式,现在我能跳出50多种动作。妈妈说我变得更活泼了,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总生病。”

这些声音印证了体育教育的价值——它不仅是身体的锻炼,更是心灵的滋养。

结语:体育双减,未来可期

从政策顶层设计到校园一线实践,体育“双减”正逐步构建起“政府主导、学校主体、社会参与”的协同体系。当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体育视为“必修课”,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因运动而绽放笑容,我们有理由相信:体育将成为“双减”最亮丽的底色,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。

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